导语: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困扰着我国广大的中老年朋友们,虽然糖尿病无法治愈,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只要能够长久控制血糖稳定,也就相当于健康了,所以更多人尝试在生活中调节和控制血糖。
前两天,李大爷上街买菜,遇到了朋友,本来想攀谈两句,结果这位朋友脸色有点异样。
李大爷上前问:“老王啊,你怎么了这是?不舒服吗?”
谁知老王回答:“不是我,老李啊,你不觉得你最近口气有点儿大么?吃上火了?”
李大爷一愣,然后不好意思地说:“对不住啊,最近老糖尿病犯了,看来要好好调理调理了。”
01糖尿病会引起口臭
一提起口臭,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肝脏不好、吃东西上火、胃酸反流等等,其实口臭也和糖尿病存在着一定关系。
因为糖尿病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这样一来,我们摄入的碳水化合就物难以分解,从而引起脂肪代谢活跃,产生丙酮成分,再通过肺部,由口和鼻腔排出,味道就会一言难尽。不只是口臭,糖尿病患者还有容易出现溃疡、炎症等口腔疾病。
02除了口腔,患者的足底也有症状体现
第一,足底溃疡。我们溃疡看看自己的脚底有没有出现溃疡问题,不同于一般的伤口感染,关键是这种损伤难以愈合。
第二,间歇性跛行。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液的粘稠度比较高,所以供血就不怎么及时,患者在行走的时候偶尔会感觉到疼痛,有时候甚至连休息和睡觉的时候,脚也会痛。
第三,脚麻。随着病情的发展,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者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四肢下端的神经和血供,进而引起脚麻现象。
所以,从糖尿病患者的哭口腔和足底,都能够看到糖尿病发作的一些信号,而出现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处理,虽然糖尿病不能根治,但是在生活中注意调节还是很关键的。
03糖尿病患者怎么在生活中控制血糖?
第一,合理服用降糖药物
现在市面上的降糖药物有很多,但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我们首先要确定自己血糖范围,一般空腹血糖在3.9到6.1mmol/L为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在4.4到7.8mmol/L为正常,如果出现超标,就需要考虑药物控制。
在糖尿病药物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二甲双胍,这种药是需要我们稳定服用的,因为不少人会因为担心药*性而减药停药,但事实上,贸然停药只会带来更大伤害。
04二甲双胍有药*性?
“是药三分*”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二甲双胍也不可能是绝对安全的,也有的人在食用之后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症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甲双胍就不能吃。很多人担心这是因为二甲双胍的药*性对肝脏产生了影响,因为很多药物都是要肝脏来代谢的。
事实上,二甲双胍在进入人体后,是直接由肠道吸收,然后作用于人体的,对我们的肝脏没什么影响。之所以有的人出现副作用,可能和个人体质有关,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直接否定了这一类药。
第二,加餐前先测血糖
注意,这需要强调两个关键的字——加餐。如果是一日三餐正常吃的话,我们也没必要餐餐都测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毕竟我们的手指也承受不住,但是如果是在三餐之外,额外加餐的话,就有必要提前测血糖了,尤其当加餐的还是含糖食物的时候。
05可能有的人会问了:饿的时候才加餐,但是饿的时候不应该是低血糖吗?
划重点:肚子饿≠低血糖
换句话说,即使是高血糖患者,也有感觉到饿的时候,如果不提前测血糖,就吃进去一块蛋糕,一块巧克力,那么就是在火上浇油,血糖一旦出现飙升,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加餐之前需要测血糖,确定血糖在安全范围内了,再适当进食也不迟。当然,如果已经养成定时加餐习惯了,也就不常用顿顿加餐都测了。
第三,糖化血红蛋白要重视
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才是控制血糖的“金标准”,但是我们所用的血糖仪暂时还不能测出每个人都糖化血红蛋白,医院进行抽血化验之后才可以得出,所以需要我们每2到3医院测一下,有助于了解一段时间内的控糖效果,以便对接下来的控糖方案进行调整。
第四,保证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
研究显示,睡眠质量和血糖控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知道要保持每天7到9个的睡眠,才有助于血糖的控制。如果睡眠时间太少,就会增强起床之后的胰岛素抵抗,吃完早饭可能血糖就会出现上升,而且还会导致激素分泌紊乱,不利于后续血糖的稳定,还容易导致肥胖。
06最后,牢记“”走路法则也很重要
“1”是指餐后1小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走路运动;
“3”是指每次走路都应该不少于30分钟;
“5”是指一会走李曼,参加运动的天数应该达到5天;
此外,如果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走路或者其他运动的时候,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