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怎么认识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组内分泌代谢综合病症。以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证候群,以及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现代病因特点,临床分为Ⅰ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明显缺乏伴胰岛素抵抗)、特异性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型)四种类型(根据年WHO对糖尿病(3型)诊断分型的修定标准)。I型糖尿病大多自幼年发病,有酮症酸中*倾向;Ⅱ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肥胖者居多。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可伴发眼、神经及心、脑、肾等血管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此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是在先天因素(遗传)和后天因素(饮食、运动、年龄、肥胖等)联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尿糖阳性,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为止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尚无根治的药物或方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患者对糖尿病的疾病性质以及对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同时又受到一些不实广告等的误导,有病乱投医的情况十分常见。他们误认为中医药能够治愈糖尿病,甚至有些患者放弃正规治疗,寻求灵丹妙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最终不但没有有效地控制疾病,反而出现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中医药在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增强患者体质、延缓糖尿病患者衰老,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方面存在着优势,但不能达到所谓的根治,绝大部分患者需要联合西药。
二、糖尿病的病因机理(中医观点)
糖尿病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为素体阴虚;外因为恣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或感受热*等,致火灼阴津,燥热内盛,而发消渴。病理变化主要为燥热阴虚。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儒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则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而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热胃燥,肾阴亏乏,故多饮、多食、多尿相互并见。证延日久,气阴两伤,则见疲倦消瘦之症。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为水肿。燥热阴虚,常生变证: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内灼,炼液成痰,血炽成瘀,痰瘀互结,痹阻胸脉,则发胸痹;痹阻经络,蒙蔽心窍,则发中风偏瘫。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哪些优势?
我们知道,中药在降糖方面与西药无法比拟,尚未发现能够代替降糖西药的中药,那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还有优势吗?答案是肯定的。
糖尿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而降糖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血糖达标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自觉症状,如口干,口渴,乏力等,以及各种慢性并发症,即使血糖达标也难以缓解和控制。改善自觉症状是中医药治疗的其中一个优势,中医治疗重视个体化,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制定、调整治疗方案,并以症状的变化来判断疗效。针对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的口干,乏力,腰腿酸软,头晕眼花等症状,通过辨证论治,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可得到较好地缓解和消除。另外,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则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另一个优势。多数研究发现,在西药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可有效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甚至对早期的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有一定的逆转作用,而对中晚期并发症则有延缓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采取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改善自觉症状、防治慢性并发症上的优势,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的发生发展与很多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情志因素、饮食因素、运动过少、久服补药以及一些其他因素,根据这些病因,强调在采取节制饮食、调摄情志、适当运动的基础上选用针灸药物等综合治疗,与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观念和模式基本吻合。
节制饮食:我们知道,饮食治疗是基础治疗,西方提出饮食治疗是在年,比中国晚了余年。早在唐代孙思邈即已提出消渴病人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指出了节制饮食是消渴病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进一步提出:“此病特忌房室,妒火面并干脯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提出糖尿病患者应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
调摄情志:《*帝内经》中记载:“长冲直扬……心刚……多怒”的人易患“消瘅(即消渴病)”。金代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夫消渴者,或因饮食服饵失宜,……或因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提出情志不调,精神抑郁者易患糖尿病,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主张糖尿病患者应调畅情志,心绪平和,学会找“乐子”。
运动疗法: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关于消渴病的论述中说:“先行十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唐代王焘又说:“食毕即行步,稍畅而坐。”说明中国古代即已提倡采取运动疗法来治疗糖尿病。
其他疗法:采取以上治疗措施仍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则应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针灸、药物治疗。
四、糖尿病的诊断要点及辩证分型
1.临床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疲倦乏力等,也有症状不典型者。
2.实验室检查多次静脉空腹血糖≥7.ommol/L,餐后2小时时血糖≥11.lmmol/L,或随机血糖≥11.lmmol/L。(必要时重复一次)。无高血糖症状但属可疑者,宜做糖耐量试验。此外,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及病情观察。1.肺胃燥热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燥,脉滑数。见于糖尿病早期。证候分析: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消灼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足,大肠失润测大便干燥;舌红,苔*燥,脉滑数,均为肺胃热盛之征。2.气阴两虚症状:口干唇燥,尿频量多或混浊,神疲乏力,头晕目糊,腰膝酸软。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见于糖尿病中期。证候分析:燥热久稽,气阴两虚,故口干唇燥,神疲乏力;肾虚为本,肾虚失于固摄,精津下泄,则尿频量多,浊如膏脂;肾阴不足,肝阴亦亏,精血不能上承头目,则头晕目糊;无以充养腰膝,则腰膝酸软;舌红,苔薄或少,脉细或细数,均为气阴两虚之象。3.阴阳两虚症状:小便频数,甚至饮一按一,入夜尤甚,口燥面枯,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形寒肢冷,足跗浮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见于糖尿病中晚期。证候分析:肾主藏精泄浊,肾失固藏,精微渗漏,精亏液枯,浸延日久,阴损及阳;肾阳不足,精不化气,气不摄水,故小便频数,饮一溲一;夜晚阳衰,则入夜尤甚;水津肾精下注,无以充身,则口燥面枯,腰膝酸软;肾阳虚衰,无以温运,则阳痿不举,形寒肢冷。水湿潴留则足附漫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肾之阴阳两虚之征。4.瘀血阻络症状:舌燥少饮,肢端或肢体麻木疼痛,或偏瘫,或胸闷刺痛,或国盲。舌或有瘀斑,脉细涩。本型常合并于Ⅱ型或Ⅲ型中。证候分析:燥热伤津,津不载血,血行瘀滞,痹阻四肢经络,则肢体麻木疼痛,或偏瘫不用;痹阻胸络,则胸闷刺痛;痹阻肝络,目失精血充养测目盲不视;舌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阻络之征。
五、糖尿病的分型治疗(中医药)
1.肺胃燥热治则:清润肺胃,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合增液汤加味。*连5克天花粉12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知母9克芦根12克随症加减:烦渴引饮,气短乏力,苔*燥,脉洪大者,加人参9克、石膏30克(先煎),以益气养阴,清泄胃火;多食易饥者,加*芩12克,栀子9克,以助清胃泻火;皮肤疮疡者,加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草15克,以清热解*化瘀。2.气阴两虚治则:益气养阴,补脾滋肾。方药:玉液汤合滋??饮加味。*芪30克知母9克葛根9克五味子6克山药12克生熟地各12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12克随症加减:疲惫消瘦者,加人参9克,以补气助脾;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15克、苁蓉15克,以补肾强腰;尿浊如膏者,加益智仁6克、桑嫖峭9克,以助涩精;如见烦躁、失眠,遗精,舌红,脉细数者,加*柏9克、龟版9克(先煎)、龙骨、牡蛎各30克(先煎),以泻火滋阴,固精潜阳。3.阴阳两虚治则:温阳滋肾。方药:金匮肾气丸。附片9克肉桂粉2克(兑服)生熟地各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15克丹皮9克泽泻12克随症加减:神形衰惫者,加*芪30克、人参6~15克,以大补元气;浮肿、蛋白尿者,加白术15克、猪苓15克、补骨脂15克、鹿衔草15克,以健脾利水,补肾而消蛋白尿。4.瘀血阻络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芪15克当归9克川芎9克赤芍15克地龙9克生地12克麦冬12克玄参12克随症加减:肢端刺痛者,加炮山甲9克、全蝎5克,以通络止痛;中风偏瘫者,加水蛭9克、地鳖虫9克,以加强化瘀通络;胸闷刺痛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丹参15克、延胡索9克,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眼底病变致目盲者,加旱莲草12克、生地榆12克。青Aj子15克,以清肝凉血。
六、治疗糖尿病的分常用中成药
1.知柏地*丸每次6克,每日3次。2.金匮肾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1.生地、天花粉、*芪、山药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糖尿病表现神疲乏力、口干者。2.猪胰一只,低温干燥,研成粉末制蜜九,每次6克,日服2次。宜糖尿病患者经常服用。3.玉米须、积雪草各30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糖尿病患者有蛋白尿者。食疗法:猪胰1只,生薏苡仁、山药、*芪各30克,*芪煎汤去渣取什共煮,加姜、酒、盐制成,饮汤食猪胰,用于糖尿病多饮多尿、神疲乏力者。针灸疗法:针刺肺俞、隔俞、胃俞、胰俞、脾俞、合谷、足三里、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每次选2~3穴,平补平泻,每次留针20分钟,IO天为1个疗程。1.糖尿病是一终身性疾病,只有坚持治疗,控制血糖。2.科学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肥胖,避免精神紧张及劳欲过度。3.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以避免血糖增高的恶性循环。
七、10个糖尿病通用的中药偏方,验方
处方1
*精30g*芪20g花粉30g白术山药首乌玄参各30g生地20g葛根12g苍术杞果各30g
每日1剂,水煎服。
益气生津。
糖尿病,三消症状较轻者。口干,时有烦热,舌胖嫩。
山东中医杂志;(5):23
处方2
枸杞桑椹各15g生地30g山萸肉天花粉各15g山药30g丹皮茯苓玉竹各10g*连6g石膏沙参麦冬丹参枣仁夜交藤各30g
每日1剂,水煎服。
滋阴补肾,生津止渴。
糖尿病。
山东中医杂志;(5):42
处方3
*芪天花粉各20g生地山药茯苓丹参各15g泽泻丹皮葛根玄参各10g
每日1剂,水煎服。
益气养阴活血。
糖尿病。
共治疗例,其中Ⅰ型5例中,无效2例,有效2例,显效1例,有效率为60%。Ⅱ型例中,无效11例,有效49例,显效90例,治愈17例,有效率为92.7%。
浙江中医杂志;(8):
处方4
冬瓜皮1kg麝香1.5g
将冬瓜皮加水2kg,煎沸半小时后浓缩至ml。将麝香与95%酒精适量研成浆后,兑入上述药液中,搅匀,置冰箱中,每服20ml,1日3次,10天为1疗程。
清热解*,止渴。
糖尿病。
治疗21例,3~6个月后,烦渴改善者15例,尿量减少者14例,饥饿感消失者15例。
中医杂志;(7):60
处方5
白芍乌梅天花粉玉竹石斛生地各15g丹皮*连柴胡甘草各10g
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
烦渴多饮加生石膏、知母,加重花粉用量;小便量多加萸肉;眩晕耳鸣加生牡蛎、生石决明;脾气虚弱者加太子参、山药,玉竹加重用量;大便秘结者加栀子、芒硝、郁李仁;纳呆腹胀加鸡内金;肢体麻木加天麻、莱菔子、桑枝、姜*;皮肤或会阴瘙痒加蝉蜕、地肤子、苦参;瘀血者加丹参、川芎;视物昏花,白内障,眼底出血加枸杞子、夜明砂、三七;兼疮疡痈疽加银花、忍冬藤;阴损及阳加附片、车前子。
酸甘化阴、抑肝生津。
糖尿病。
四川中医;(2):24
处方6
沙参麦冬当归各10g生地30g枸杞12g川楝子5g玄参淮山药各15g
1日1剂,水煎服。
若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加天花粉、*芩、川贝;多食易饥加*连、石膏、知母;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加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伴困倦乏力,气短者加*参、*芪;舌质暗有瘀斑者加丹参、桃仁、红花。
滋养肝肾,疏郁降糖。
糖尿病。
治疗24例,痊愈13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3%,服药量多者90例,最少者24剂。
山东中医杂志;(1):27
处方7
麻*杏仁文蛤石膏人参茯苓麦冬生姜
每日1剂,水煎服。
益气化痰,宣肺布津。
糖尿病肺虚不能布津型。症见气短胸闷,口干粘腻,痰多,饮水不多,小便偏少,肢体酸重或咳嗽兼有表证,苔白腻舌淡红,脉濡者。
河南中医;(1):6
处方8
豆卷杏仁薏苡仁白蔻仁佩兰楼皮郁金半夏厚朴花茯苓神曲扁豆衣
每日1剂,水煎服。
芳香化浊,宣透湿邪。
糖尿病湿邪外侵者。症见恶寒,身热,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数者。
浙江中医杂志;(8):
处方9
生石膏知母*柏熟地龟板粳米甘草
1日1剂,水煎服。
滋阴润燥,清热降糖。
糖尿病燥热型。
辽宁中医杂志;(9):17
处方10
沙参桑白皮银花连翘天花粉各20g麦冬何首乌秦艽各15g*芩葛根各10g玄参30g
每日1剂,水煎服。
清热解*,润肺生津。
糖尿病肺热化*型。除糖尿病症状外,并见咳嗽痰粘,大便干燥,肢节酸痛,舌苔薄*,脉象浮数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