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转型战略纵深
多层次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将为 中国制造 提供转型升级的战略纵深 在互联深度改造传统产业之时,各国纷纷重新定位自己的制造业,比如德国工业4.0,比如美国出台多项鼓励制造业回归举措等,《中国制造2025》,即出台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22.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为35.85%,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5,位居第一。 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且在新竞争形势下面临巨大压力。 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促进高端制造业回流;二是中低收入国家开始以更低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三是在上述 双向挤压 下,中国经济又进入了 三期叠加 的艰难爬坡期。 中国制造业要行稳致远,助力 稳增长 ,需在把握需求差异化的基础上,构筑转型升级的战略纵深,减少盲目性。 中国制造业需求特点:规模大、潜力大、差异化 中国制造业拥有庞大而多层次的国内新兴市场,细化其特点,可概括为:规模大、潜力大、差异化。 需求规模大潜力大,源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和迅速扩张的中产阶级数量。 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7575美元,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京沪两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有研究估计,未来7~8年,中国的中产阶层家庭数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其消费能力年均增速将超过21%。中高收入人群的增加,为消费需求提供了总量空间。 另外,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左右,仍明显低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其他国家,城镇化的推进,无疑会极大促进新一波消费升级。 其次,发展的梯次性,决定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态势还将持续。 作为幅员辽阔、城乡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国家,我们与经济具有均质性、消费结构单一的小规模经济体不同。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元,其中城镇为28844元,农村为10489元,城乡差距明显,而且从现有发展情况看,整个社会温饱型消费、小康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还将长时间并存。 除日常消费领域外,针对企业的装备制造业需求同样具有上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