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人得病全家上,防治糖尿病要以家庭为主战
TUhjnbcbe - 2023/11/6 20:53:00

说到疾病与健康,咱们的视野往往是局限于个人的,家里有谁不幸生病,其他家庭成员通常是围绕着安慰、照料、凑钱这类事忙乎,可曾想过,家人生病与自己的健康是啥关系?又如何调集家庭力量来防病治病呢?今天,咱们就以最常见的糖尿病为例,来聊聊这事儿。

从糖尿病的发病率来说,咱同胞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当前为10.9%,从性别区分来看,男性为11.7%,女性为10.2%,总趋势是发病呈现年轻化,4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5.9%。从这些数据来看,很难挑出几个家庭是与糖尿病无关的。咱儿在这儿要先插播个基础知识,是有关血缘的。在科学体系中,为厘清有关遗传相关性,设立了亲属分级概念。按简单的概率来划分,一级亲属是指基因有50%相同;二级亲属是25%的基因相同。通俗点说,自己与自己的父母、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子女间这是一级亲属;自己与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舅、姑、姨之间是二级亲属;表兄妹及堂兄妹,是三级亲属。

糖尿病与亲属血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咱们来看实证研究。在年时,学者们选取有全国代表性的样本,收集其糖尿病家族史,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量空腹及负荷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将风险级别定义为,至少2代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为高度风险;仅1代一级亲属患有糖尿病为中度风险。结论是,高度风险与中度风险要分别高出6.16倍与2.86倍。举例解释,祖父及父亲都患有糖尿病,自己和兄弟姐妹也患糖尿病的可能比别人家的娃可高出6倍以上。另外的因素就是妊娠影响,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妊娠早期母亲肥胖,所生孩子的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33%。因此,有临床指南建议,如果母亲有妊娠糖尿病史,子女需要从10岁起开始进行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耐量等检查,结果正常,此后也要每3年检查1次。

看到这儿,可能有些读友开始悲观,既然得糖尿病像是天生注定,那就听天由命吧。错啦,糖尿病从本质上说是遗传和生活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代谢疾病,总根子是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或是胰岛素的生物作用障碍,就是分泌量还可以,但是起得作用小,这称为胰岛素抵抗,从而会带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糖尿病的危害是代谢紊乱造成的对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咱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发病率如此高,并发症夺命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仍有30%的糖尿病患者根本就没有接受降糖治疗,即使接受治疗,很多人的血糖控制也不理想。因此,首先是重视,至少亲属中有人得糖尿病,要想到自己的风险,早查早发现,早进行防治才能减缓并发症的危害。

从学界的研究来说,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有著名学者曾提出,高胰岛素血症是引起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原因,而不是结果,认为,糖尿病产生的最初机制是胰岛细胞过度分泌胰岛素,最终引起肥胖和糖尿病,而游离脂肪酸、食物添加剂、人工甜味剂、铁等,都能刺激胰岛细胞过度分泌。这些认识,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角度提醒大家,吃,特别是咱们有以吃为家庭及社交纽带的文化传统,需要把饮食当成家庭中围剿糖尿病的关键战役来打。

家庭防治糖尿病,从饮食而言,该抓的是2个要点,膳食结构和烹饪方法。膳食结构的要点是平衡和多样,饱和脂肪摄入占总脂肪酸的30%以下,减少糖,特别是加工糖类,如含糖饮料的摄入。烹饪改革的要点是减少煎炒,多用蒸煮拌焖。可以不客气的说,经常像吃年夜饭那样做饭,那就只能等病上门。从饮食传统来讲,国菜讲究色香味形意,上色靠什么,油炸和放糖,提香最给力的是动物油,有滋味,除了调料就是浓油酱糖,这些都是防糖尿病的大敌。有人会抬杠,咱祖宗都几千年这么吃过来了,咋都没得糖尿病?您这么想,请查查祖谱,看看您家祖上曾经有过多少地?产多少粮,能养多少头肥猪?咱们要理解,老百姓的菜谱那都是在物质匮乏年代总结传下来的。比如腊肉,1年杀头猪,没冰箱,只能用盐腌了挂到灶火旁熏制。您要有汉字常识就会发现,很多与酱料有关的字是怎么来的?肉,那是要做成酱沾果子吃的,为何?肉太少。不说那么远,就说开放前吧,生活在城市里,家中最重要的资产是各种票,糖票、肉票、油票、豆腐票,春节才每人增加供应1斤精面包饺子用,平时是按月定量,粗细搭配的,做米饭是要掺一半高粱米的。如今呢?

白米白面加大鱼大肉,全家人乐呵着吃完,开始坐在客厅抽着烟、吃着零食追剧,您沉浸在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脂肪和糖随着血液在全身上下乱窜,能不病吗?还测啥血糖呢?肯定是高的嘛,医生告诉您的生活方式调节配合呢?感情好,牵着手,吃完院里走一走,动起来吧。糖尿病防治家庭战,还需要提醒的是,当有人患糖尿病后,首先需要做的是组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先学习糖尿病基础知识,因为,糖尿病是慢性的终身疾病,日常生活管理、血糖监测、规范用药等,都十分繁琐,患者也会因病产生厌烦及压抑心理,需要鼓励和监督,有情感支持和科学认识,才能在漫长的抗病过程中少走弯路,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只有这样才可能带着病快乐生活。慢性病需要以家庭为战队,群策群管群防治,生活细节的配合才是保证药物疗效的关键,请树立信心,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丰富,只要坚持规范治疗,并发症影响是可以减缓的。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人得病全家上,防治糖尿病要以家庭为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