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曙光链接陆灏把糖尿病综合管理融入每
TUhjnbcbe - 2025/1/5 23:59:00
                            

媒体聚焦

“如果你只将医师作为谋生的职业,最好不要做医生。”这是上海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灏经常对自己学生说的话。没有信念的支撑,你很难坚持下去。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陆灏坦言自己的成就感其实并不多。虽然有不少成功控制病情的病例,但他需要面对更多的是,十几年后糖尿病合并心梗、尿毒症等并发症的患者。残酷的现实有时令他感到无力。但他并没有灰心:“要改变现状,就要把干预关口前移,把糖尿病综合管理融入每位患者的日常生活,早日迎来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下降的拐点。”

康复杂志

年7月康复杂志专访我院内分泌科主任陆灏

以下是报道原文

“把糖尿病综合管理融入每位患者的生活”

——访上海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灏

人物介绍

陆灏,上海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委员。主要从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中医药防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年8月~年8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纽卡斯尔糖尿病中心工作、学习。承担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主编及参与编写糖尿病专著6部,发表论文70余篇。

阴差阳错的际遇,却是最正确的选择

说到为何从事中医内分泌科工作,陆灏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最开始没有特殊的想法,仅仅是因为填志愿的时候,遵循父母的期望;而进入内分泌领域,也是因为研究生导师为我选择了这个方向。”陆医生提到,因为自己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兴趣而选择了中医,但真正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却是两个人:博士生导师蔡淦教授以及指导老师丁学屏教授。

蔡淦教授不仅将他领入“糖尿病中医药防治”之门,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从脾论治”的治疗理念,一直指引着他的临床及研究工作。而丁学屏教授,作为上海最早专业从事糖尿病中医防治工作的医生之一,不仅是上海中医内分泌专科的奠基人,医院内分泌科的创建人。陆灏说,丁学屏教授曾长期在西医单位工作,但从未放弃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医院后,更是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近年来,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更是夙兴夜寐,撰述立说,希望对中医药的传承工作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他这种对中医的坚持和执着深深影响着自己。

虽然陆灏阴差阳错地进入内分泌科,但也逐渐喜欢上了内分泌医生这个岗位。

面对患者,有欢喜也有遗憾

当问及中西医结合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时,陆灏非常自豪地说起了科室开展的第一例早期胰岛素强化联合中药诱导糖尿病缓解的病例。该患者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规律,年纪轻轻就患上了2型糖尿病,且发现的时候已经有酮症酸中毒的情况。据患者自述,个人酷爱喝饮料,当发现口干的症状时,由于不知道是血糖升高引起的,依然饮用大量可乐,反而引起血糖升高,使得口干的症状更加严重。恶性循环,最终产生了急性高血糖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虽然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救治将患者的血糖控制住了,但患者仍旧灰心,并对未来都将伴有糖尿病而感到焦虑,担心自己的生活饮食以及其他人生计划。陆灏说,医院的一系列评估,发现该患者的糖尿病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且年龄较轻,糖尿病还是有希望能够得到缓解。最终决定对该患者先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联合应用中医药干预治疗,最终治疗效果非常理想——血糖达标。患者非常满意,出院的时候已经可以不用任何西药。

陆灏说,后期研究发现,对于年轻、偏胖、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中医药,很大一部分患者是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的。这个案例虽然不能证明中药可以治好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但是从中我们看到了中药对一部分人群的疗效。

说到这里,陆灏感叹道:“虽然有成功的案例,但更多的是令人遗憾的案例。”医院自年在浦东设立了病房,陆灏便开始负责浦东的内分泌科。糖尿病是慢病,患者的粘性大,从年到如今13年,有许多患者已经开始需要透析,也有许多因为心梗做了支架,非常可惜。陆灏说,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虽然短期内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得很好,但他内心清楚患者的糖尿病还在进展。这让他自己感到有些无力。

老年“糖友”:别为了指标“正常”,而冒低血糖的风险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往往有两种极端的想法:一种排斥药物治疗,希望通过单纯生活方式控制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另一种血糖一旦升高就希望马上用药。

陆灏说,老年糖尿病用药有“三大原则”:第一,安全降糖。在应用药物控制血糖时,应该注意低血糖风险,尤其是老年人。胰岛素可以增加低血糖风险,一些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同样会引起低血糖,而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程度低。第二,综合管理。老年人糖尿病的管控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并发症较多,有些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而有些是本身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对老年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血糖管理,更是一个综合的风险因素管理。第三:保证生活质量。在用药前先考虑患者的预期寿命,预期寿命越长,血糖管理越严格。对一些高龄、并发症较多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降糖同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说,如果一位七八十岁老人的血糖在7~8左右,且不愿意用药,则完全可以。相应地,可以更改一些生活方式,结合中医中药控制。但也不用过度更改生活方式,例如为了不吃药,什么东西都不吃,还拼命地走路锻炼。这样反而是错误的,因为老年人的胰岛功能本身在自然衰退,所以必要时还是应该使用胰岛素,而在胰岛素方案选择方面可以选择更方便、低血糖发生率更低的方案。

同样,血糖一旦上升就用药也不合适。糖尿病患者长时间血糖不可能都在完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如果将其血糖降得越“正常”,则需要冒的低血糖风险越高。陆灏说,在医学上并不是将患者的血糖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将患者的血糖波动控制到较小的状态。

中西医结合,

解决西药无法解决的问题

说到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陆灏提到年颁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专门列出了一章糖尿病与中医药的内容,其中做了一些推荐。内容涉及在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和糖尿病后期的治疗中,目前都有证据证明,中医药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治疗的不同的阶段,中医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糖尿病早期,中医药单独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在糖尿病期,单用中药或配合西药联合控制血糖,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在糖尿病后期出现并发症,现代医学还无法很好地治疗,而中医药可以发挥作用降低致残率。

在糖尿病期应用中药可以解决许多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改善症状。有许多人在治疗中会出现乏力的症状,西药虽然能控制血糖,但是患者仍会感到不适,甚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此时就可以用中药干预。其次,用了许多西药,血糖控制仍然不好,高高低低反复,此时用中药干预,可以使血糖更加平稳。最后,中药许多有效成分可以抗氧化,对预防并发症是有作用的。所以在实际治疗中,往往更推荐糖尿病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通过中医工作者在该领域中多年的工作,一部分的工作成果得到了西医同行的认可。这也反映出一个现实:在中国糖尿病的管理只有西医还是远远不够的。中西医结合就像“用两条腿走路”,但中医这条“腿”需要更多的研究,更确切地评估其临床疗效。对于中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的疗效,陆灏个人的观点是“实事求是,不盲目自大,但绝对不妄自菲薄”。

“一定要做好糖尿病的慢病管理”

当谈及对中国未来糖尿病的发病趋势的预测时,陆灏个人依旧比较悲观,认为短期内糖尿病的发病率依旧会持续上升。虽然医生们为此做了许多努力,但依旧没有看到糖尿病患病率明显的下降,医院糖尿病患者人数呈“爆发式”增长,且年龄越来越小。从中远期来看,陆灏认为,由于无论是国家还是从事该领域的医生、研究者,都开始越来越重视糖尿病,随着慢病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相信可以看见“拐点”——致残、致死率下降。就我们国家而言,由于人口基数大,且糖尿病存在一定的隐匿性,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才能出现“拐点”。

陆灏还谈及了另一个问题:虽然从总体而言,糖尿病患者依旧是中老年居多,但是在门诊中确实能看到年轻患者数在逐年增加,糖尿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因为浦东年轻人较多,所以在浦东的门诊中会遇到不少患有糖尿病的所谓“张江男”,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运动少,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常年吃高油高盐的外卖。总之,没有良好的生活方式。

虽然根治糖尿病目前还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陆灏坚信,要解决这一现状,最需要做的就是“关口前移”:一定要做好糖尿病的慢病管理。许多患者在住院期间血糖管理得非常好,一旦出院就不行了。糖尿病已知是可以预防的,希望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切实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目前,医院已经承担了上海市中医糖尿病专科联盟的建设工作,医院为核心,医院、社区服务中心整合起来,将中医药规范地应用到糖尿病全程的管理。在糖尿病早期的预防、糖尿病血糖管理;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方面发挥中医药优势,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致残致死率。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曙光链接陆灏把糖尿病综合管理融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