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案
陈吟诗1△,徐振华2*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2医院针灸科,广州)
患者,女,56岁。
初诊日期:年4月2日。
主诉:右眼视力下降伴视野缺损3月余。
病史: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模糊,伴上方暗影遮挡感,未予重视,1d后发展为右眼不能视物,遂至医院眼科住院,诊断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右眼)”,经激素抗炎、营养神经、降低眼压等(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针灸科门诊就诊。
刻下症:右眼视物模糊,伴上方暗影遮挡感,难以单独出行,需家属陪同,视物易疲劳,情绪紧张,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查体:手指粗查右眼上方象限视野缺损。行眼科检查,视力:右眼(戴镜)0.6,左眼(戴镜)1.0;眼压:右眼16mmHg(1mmHg=0.kPa),左眼18mmHg,视野:右眼上方象限视野缺损,左眼视野正常。患者既往高血压、脂肪肝病史。
西医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右眼);
中医诊断:暴盲(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通络。
①浅刺颈项部、后枕部、颞部压痛反应点。
嘱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后,采用0.25mm×25mm一次性针灸针,沿皮浅刺4~10mm,不行补泻手法,留针过程中嘱患者进行视野训练,即加强眼球运动,视近物、眺望远物交替进行,加强向盲侧注视,留针15min。
②仰卧位针刺。
穴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滑肉门外5分上5分)、百会、印堂、太阳、养老、合谷、外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以上穴位找到压痛明显处,局部常规消*后,采用0.25mm×25mm一次性针灸针,常规针刺,得气后行导气手法,即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使经气上行,促使针感循经传导,气至病所,留针20min。
③取肩井瘀络处用8号注射针头刺络拔罐放血,留罐5min,每次放血约1mL。
④精灸施灸。穴取百劳、风池、中脘、脾俞、胃俞,将精艾绒捏成底面直径1~2mm、高2~3mm的艾炷,将艾炷置于万花油标记点上,用线香轻触艾绒将其点燃,待局部皮肤潮红、灼痛,迅速取走,每穴灸2壮。
按上述方案每周治疗2次,每3天或4天1次,治疗7次后视野明显恢复,可单独出行。后因患者外出旅游中断治疗,1个月后继续门诊针灸治疗,治疗13次后,手指粗查视野明显恢复,仅右眼外上方象限视物不全。3个月后复查视野:右眼上方象限视野缺损,对比针灸治疗前视野缺损范围缩小;视力:右眼(戴镜)0.6,左眼(戴镜)1.0;眼压:右眼17mmHg,左眼18mmHg。随访半年视力情况稳定。
按语
本案患者平素情志郁闷,肝郁气滞,血瘀脉阻,加之年过五旬,脏腑功能渐衰,劳伤久病,气血不足,脉道失养,发为本病,证属气虚血瘀,属目系受累。本案采用浅刺针法,从疏通目系相关经脉、调整目系相关脏腑进而调理气血的角度论治,气血充盛,目睛得以濡养,则视物功能可以恢复。目系与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督脉、阴阳跷脉相关,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机体发生病变时相关经络会出现异常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络脉的颜色变化,经络循行部位的形态变化等。经络诊察发现,此患者颈项部、后枕部、颞部出现以压痛为主的反应点,肩井穴局部瘀络显现。因此浅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手足少阳经、阴阳跷脉在颈项部、后枕部、颞部的分布区域反应点(或区域),肩井穴刺络放血,针刺后配合视野训练以调和营卫,疏通局部痹阻络脉,促进眼病恢复。患者在针刺后即刻经手指粗查示视野开阔,效果显著。本患者的病机除瘀血阻滞目系脉络外,还存在气血不足,故在疏通局部经络基础上,通过体针、腹针及精灸调护全身气血以扶正固本,从而治疗局部病症。体针取百会、印堂可以振奋督脉阳气以促进气血运行;太阳位于眼周,可活血明目;风池、外关、阳陵泉可调节三焦经、胆经以通络明目;养老既为循经取穴,又是治疗眼疾之要穴;合谷鼓动阳明气血上行于面而近眼周以通经明目;太冲配合谷,开四关而加强行气活血之效。腹针取引气归元益气培元,腹四关疏通全身气血,商曲、上风湿点治疗人体上半身疾病;足三里、脾俞、胃俞乃扶正要穴,可补气养血。诸穴合用,共奏调整脏腑、益气通络而濡养目系之效。
(选自《中国针灸》杂志年第四期)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邀请函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医同路人一起讨论学习,共同进步,欢迎加入针灸医案群。加群步骤:
1.扫描(长按)下方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