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得糖尿病呢?糖尿病不是年龄大的人才会得吗?我儿子才11岁啊!”在急诊诊室内拿着检验报告,听到医生的初步诊断。杜杜的妈妈,这个三十多岁的精致女人难以置信。
3个月体重下降20斤家长以为孩子在减肥
要说杜杜和其他小朋友有什么不同,杜杜妈妈表示,自家孩子从小爱吃炸鸡、可乐、薯片这些东西,但是身体一直很健康,平时也比较少生病。杜杜的爸爸妈妈都是正常偏瘦的身材,据妈妈回忆,杜杜出生的时候体重有近8斤,看着就白白胖胖的,从小胃口也不错,体型一直比其他小朋友壮实些。因为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对于杜杜越来越胖的体型,家里人都没当回事。觉得只是在长身体,等长大了,自然就会和爸爸妈妈一样,瘦下来。哪知四个月前,杜杜觉得口很渴,每天的喝水量约在12瓶矿泉水,小便次数增加,有泡沫尿,胃口比以前差多了只占了平时的一半。杜杜的爸爸妈妈以为是孩子长大开始爱俏,在减肥刻意减少饭量,也没当回事。“饿了自然就吃了,他自己也没觉得说饿,我们当时想着要是能瘦下来也好。”杜杜妈妈说。三个月的时间,杜杜瘦了20斤。直到二十多天前的早上,爸爸带着杜杜到卫生院给爷爷拿药,看到有在测血糖的,爸爸测了后,医生看杜杜的体型,建议杜杜也测一下。这一测,发现了问题,杜杜的血糖达到19mmol/l,远高于正常峰值的11.1mmol/L。卫生院医生建议爸爸控制杜杜的饮食,观察杜杜有没有出现口干多饮等症状。观察了五天,着急的爸爸带着杜医院急诊,检验发现杜杜的糖化血红蛋白15.3%(正常应低于6.5%),可初步确定杜杜是糖尿病。经过尿检,尿酮体阳性,杜杜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经过6天的住院治疗,杜杜的血糖得到了控制,杜杜的爸爸妈妈也在医生的科普下放下了恐慌,“谁都想自家孩子健健康康的,但是既然已经生病了,那我们和杜杜一起努力!”杜杜爸爸说。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得糖尿病,而许多家长都觉得糖尿病应该是只有成人才会得的。今天我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楼晓佳主任医师,来讲讲儿童糖尿病的常见误区。儿童糖尿病的误区
1
儿童糖尿病只有一种?
楼主任解释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青少年患的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则是成人的专利。但近年来,随着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西式快餐的流行,肥胖儿童明显增多,在以中老年为主体的2型糖尿病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天真稚嫩的面孔。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缺乏而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青少年糖尿病主要为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T1DM),因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所造成,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相对缺乏。1型糖尿病起病多数较急,常见症状是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体重下降,即为“三多一少”。婴幼儿多尿多饮不易发现,约20~40%的患儿第一次就诊时表现酮症酸中*。2型糖尿病发病较隐匿,多见于肥胖儿童,有较强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不易发生酮症酸中*,部分患儿脖子和腋窝可以见色素沉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眼底病变、脂肪肝等慢性并发症。2
儿童糖尿病只是慢性病,不会有并发症?
楼主任指出,血糖长期控制不好的儿童可能发生视网膜病变、肾病、外周神经病变、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种并发症,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还可引发酮症酸中*。酮症酸中*是由于胰岛素缺乏,造成体内代谢物质(糖、蛋白、脂肪)不能转化成为能量,不能够完全分解,而以中间代谢产物的形式,即酮症堆积在人体之内,而大部分酮症是酸性物质,所以称为“酮症酸中*”。肥胖是儿童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肥胖儿童随体质指数(BMI)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逐渐下降,血糖升高,导致糖代谢紊乱。体力活动减少直接导致能量消耗减少,易产生肥胖,进而引起周围组织胰岛素抵抗,即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早发性2型糖尿病存在更为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往往从儿童时期就呈现出过多体脂蓄积的临床表型,表现为内脏脂肪型肥胖。3
儿童糖尿病只需要药物治疗?
楼主任表示儿童糖尿病不止是药物治疗,需要多方面一同努力。1、饮食治疗(1)热卡供给每天总热卡等于千卡+(年龄-1)×(70-)千卡。合理的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人的治疗基础,摄入的热量要适合患儿的年龄、体重、日常的活动、平时的饭量。还要考虑到患儿的生长发育。(2)饮食成分组成蛋白质占总热卡15%~20%左右,以动物蛋白为主;脂肪以植物油为主占30%左右,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碳水化合物以大米、谷类为主占总热量的55%;(3)三餐分配一般以少量多餐适宜,餐间可加2次点心,避免低血糖发作。多吃纤维素性食物,使糖的吸收缓慢而均匀,从而改善糖的代谢。三餐比例为早餐1/5,中餐2/5,晚餐2/52、药物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终身需用胰岛素治疗。并需要根据病情遵医嘱调节药物用量,按时随访。3、运动治疗运动是儿童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生活内容,运动对于糖尿病儿童更有重要意义。运动使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而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运动可降低血脂,增强体质,减少并发症。可安排在餐后1.5h,每天至少一次,每次运动时间约30-60min。4、血糖监测建议每天监测3-4次。如果条件限制,每周2-3天每天3-4次血糖监测也比每周7天每天监测1次血糖可以提供更多的血糖控制信息。任何突发身体不适、剧烈运动前后、饮食显著变化应及时监测血糖。奇怪的骨折!东阳最近发生7例!而且是孩子
总是习惯性流产怎么办?怀孕前看看这篇文,帮助很大!
短视频
孩子腹泻时,家长怎么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