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在人体,四肢和皮肤感受到的冷、热、痛觉信息,通过神经细胞传递给大脑中枢。很多传递信息的神经细胞有1~2米长,它们的周围,缠绕着很多细小的血管,这些血管为神经细胞的存活提供养料。长期的血糖升高,会对神经细胞造成直接的*害作用,也会引起周围细小血管发生堵塞,导致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发生障碍,发生周围神经损伤,引起四肢感觉异常、糖尿病足等不适。
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神经痛呢?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糖代谢异常损伤周围神经营养所致。长期血糖增高,会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硬化、神经营养不足以及代谢障碍,导致神经可能发生变性,使得感觉减退甚至丧失。
糖尿病神经痛较隐秘,早期症状主要是感觉障碍,因此,简单的手脚麻痹往往不会引起患者的注意。但接下来,患者的手掌、足部会有火烧样疼痛、针刺样疼痛,或有麻木、虫爬、发热等异常感觉,一般下肢较多见,严重的会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则案例:
案例分享01患者基本信息符某,男,时年66岁,于年01月15日初诊。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
02发病过程主诉:足底灼热感2年。
现病史:患者足底灼热感2年余,夜间加重,自觉发热,无伴汗出,口干口苦,饮水较多,偶有腰膝酸软,纳眠可,无耳鸣盗汗,小便正常,大便秘结,2-3天1行。
03首诊证候体查:面红,双足底淤暗,肤温正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舌暗红,苔薄白,舌下静脉淤紫,脉细数。
04辩证论治中医诊断:内伤发热(阴虚发热)。
西医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辨证施治:足底为足少阴肾经循行所过,足心发热,此为有热;足少阴肾经为阴经,阴经发热多为肾阴虚,阴虚则不能敛阳,阳气浮动则发热加重;肾阴不足,腰膝失养,故见腰膝酸软,若阴虚较甚,则虚火易动,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虚火可暗耗津液,故见口干;津液消耗,津耗气伤,气伤则血易淤;津液减少,则大便易干结。舌暗红、舌下静脉淤紫,表明患者体内有淤,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
处方:熟地*45g、山药20g、酒萸肉15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5g、虎杖15g、肉桂10g(后下),酒大*15g、醋香附10g、玉竹15g、火麻仁30g、决明子15g、牛膝30g,每日1剂,水煎煮ml,早晚温服。5剂。
05随诊过程二诊:年1月22日
症状:服用3剂后足底灼热感较前好转,大便每日1行,质软。近日感口干加重,喉咙不适,此为虚火上炎之象,去辛味之香附,加五味子,增强益肾敛阴之力。
处方:熟地*45g、山药20g、酒萸肉15g、茯苓15g、牡丹皮10g、泽泻15g、虎杖15g、肉桂10g(后下),酒大*15g、五味子15g、玉竹15g、火麻仁30g、决明子15g、牛膝30g,每日1剂,水煎煮ml,早晚温服。5剂。
六味地*丸见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制此方时考虑小儿阳气甚盛。故去肾气丸中桂、附不用,原为主治小儿“五迟”证,后世推广为滋补肾阴之祖。方由熟地*、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六药组成。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方中重用熟地*以补肾,六种药物中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俱备,故名“六味地*丸”。患者阴虚有热夹淤,大便秘结,故增加酒大*、虎杖活血,同时虎杖也有通便之效;玉竹、火麻仁、决明子润肠通便;肉桂、牛膝同用,引火、引血下行;醋五味子其味酸而气温,味酸则过于收敛,气温则易动龙雷,少用之,反易生津液,而无强阳之失也。
1、控制血糖,纠正血脂异常,控制高血压。
2、加强足部护理:选择透气性良好质软的合脚的鞋袜,经常检查并取出鞋内异物。
4、患者应每日洗脚,水温不宜过高。
3、适当运动,严禁戒烟。
罗永佳,生于年,广东省南海县人(今佛山南海),广东省名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医院院长、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专职副所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品审评专家库专家、广州市中医药学会顾问,是广东省第七、第八、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