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症状学;识别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肿瘤,尽管目前治疗手段已使NB患儿的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但高危患儿临床预后仍然不佳[1]。因此,如何根据早期症状识别NB患儿,以避免诊断延迟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NB患儿多样化临床表现的总结和比较,期望增加对NB的早期识别度,提高早期诊断水平。1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年3月31日至年3月31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就诊,经临床或病理确诊为NB的患儿[3]。(2)排除标准:临床症状资料不全、未在本中心接受系统治疗的NB患儿。患儿入院时其监护人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1.2 临床资料收集和分组 收集记录入组病例的就诊过程、临床症状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起病年龄、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首次就诊检查项目及怀疑诊断,确诊后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肿瘤原发部位、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香草扁桃酸(vanillymandelicacid,VMA)等]。根据确诊NB时年龄,将入组病例分为<1岁组和≥1岁组[2]。1.3 临床分期和危险度分组标准 入组NB患儿的临床分期参考国际NB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NeuroblastomaStagingSystem,INSS)[4-6],危险度分组参考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OncologyGroup,COG)标准[7],以本中心-NB-方案为准,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1岁组及≥1岁组患儿临床症状的差异性,以不同临床症状为首发表现的NB患儿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某项症状若频数5,则采用Fisher′s确切检验进行校正。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 一般临床资料 共纳入NB患儿例。其中男例,女例;确诊NB时中位年龄43个月(1.5~.0个月);确诊时平均病程为3个月。入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确诊NB时临床分期及危险度分组情况见表1。2.2 不同年龄组NB患儿临床表现分布 <1岁NB患儿症状分布情况见表2,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及发热,分别占39.5%。罕见的NB临床表现包括非常见原发部位肿瘤的占位效应(1例左后纵隔占位患儿仅以哭声嘶哑起病,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纵隔占位;1例骶髂前占位NB患儿,存在直肠受压,病初仅表现为排便费力、大便呈扁片状);另有如长期腹泻,阵挛和共济失调等罕见副肿瘤综合征表现;1例以皮疹起病,为同时发病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并NB。≥1岁组NB患儿临床表现分布见表3。发热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61.7%;其次为淋巴结大,占37.3%。有贫血表现的患儿48例,占16.7%,该比例较1岁组明显增多。乏力、消瘦、体质量下降、食欲减退、多汗等肿瘤相关的非特异性症状在本组患儿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1岁以内组。在出现频数较少的症状中,5例患儿存在霍纳综合征,2例患儿表现为眼球震颤,临床诊断为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临床表现学比较显示,发热(39.5%比61.7%)、贫血(4.7%比16.7%)、骨痛(0比33.8%)、腹痛(0比25.3%)、腹泻(16.3%比3.0%)、淋巴结大(7.0%比37.3%)及食欲减退(9.3%比33.4%)等症状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8、6.00、18.99、10.19、12.73、14.12、9.21,均P<0.05)。少数患儿并无上述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物而最终确诊NB:≥1岁组中有因手足口病、肠套叠、车祸、骨折、年“奶粉事件”筛查等(各1例)入院行常规检查发现腹膜后或纵隔肿物,1岁组中1例为产前超声检查时发现肾上腺包块。2.3 NB首发症状与生物学特征 通过χ2检验比较不同首发症状的患儿病初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显示,在病初具有发热、贫血、淋巴结大、皮肤出血点或眶周淤斑、骨痛、腹痛、眼球突出及食欲下降等症状之一的NB患儿,其血清LDHU/L(均P0.05)(正常值范围~U/L)。在病初患儿具有发热、贫血、淋巴结大、骨痛、肢体活动异常、腹痛、多汗表现之一的患儿,其尿VMA大于正常上限的(P均0.05)(正常值范围3.4~51.4)。3讨论NB为儿童时期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其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本研究通过总结发现NB初诊患者分期以Ⅲ、Ⅳ期和高危组为主,且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工作中需重视NB患者临床首发症状及其对诊断的提示意义,积极采取相应检查早期诊断本病。3.1 单中心例NB以Ⅲ、Ⅳ期和高危组患者为主 Cohn和Pearson于年发表的一项包含例NB患者的队列中,Ⅰ、Ⅱ、Ⅲ、Ⅳs期患者共例,占60%;Ⅳ期患者例,仅占40%[8-9]。年COG关于NB的报告显示,中低危组NB的5年生存率为90%,而高危组为50%[10]。综合我国国内数家诊疗中心关于NB治疗研究的文献报道,天津医院年4月至年8月收治NBⅠ、Ⅱ、Ⅲ、Ⅳs期患者分别为16例、9例、23例、4例,Ⅳ期患者共48例[11];医院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84例NB病例中,可进行INSS分期的有Ⅰ期30例(36.1%),Ⅱ期27例(32.5%),Ⅲ期10例(12.0%),Ⅳ期16例(19.3%)[12];医院年1月至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80例NB患儿中,Ⅰ期14例(占17.5%),Ⅱ期16例(占20%),Ⅲ期16例(占20.0%),Ⅳ期32例(占40.0%),Ⅳs期2例(占2.5%)[13];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年至年收治的例NB患者中Ⅰ、Ⅱ期仅占20.7%[14]。本研究例NB患者中,晚期(Ⅲ、Ⅳ期)患儿共例,占88.8%;中低危患儿80例(24.2%),高危例(73.9%)。与国外各中心统计数据相比,本研究患者在初诊时往往临床分期较晚,危险度分组为高危,已存在广泛肿瘤转移,影响治疗后总体生存率。3.2 NB临床表现异质性较大 不同年龄段NB患儿的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婴儿NB较年长儿预后更好,且欧美国家在年发布的NB指南中对可怀疑NB的相关症状以年龄1岁为界进行区分[2,15],因此本研究将入组患儿分为<1岁组、≥1岁组,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指导临床更好地识别NB患儿临床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1岁组NB患儿咳嗽、发热症状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与其病变部位位于纵隔比例较高有关(纵隔占位22例,占51.2%);出现肢体活动异常的4例患儿,表现为肢体活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及肢体无力等,在其NB确诊后,证实该4例患儿均存在椎管内占位。贫血在本年龄组患儿中并不常见,且骨髓转移的比例较≥1岁组低,仅4例患儿存在或可疑存在骨髓转移。在≥1岁组患儿中,发热、骨痛、淋巴结大、腹痛等症状的出现率明显较<1岁患儿多见。贫血比例高于<1岁组,且本组患儿骨髓转移的比例高达62.5%。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在本组患儿中更为显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此类症状与NB的关系。在各类少见症状中,霍纳综合征的出现考虑与颈部NB占位影响颈交感神经节有关;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为NB少见合并症,因此临床出现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者需注意除外NB继发可能。在根据临床表现进行NB筛查时,对具有特定临床表现的患儿,按年龄分为<1岁及≥1岁组,并根据不同的重点症状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