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全国神经眼科学组组长医院
TUhjnbcbe - 2021/12/26 20:11:00

本文来源:国际眼科时讯

编者按

神经眼科学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横跨眼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和医学影像等多个学科,在眼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相关学科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加强神经眼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合,正确把握学科交叉热点,引进前沿研究成果,组建创新型团队,突出导向性研究,对促进我国神经眼科快速发展大有裨益。COA会议上,医院眼科医学部魏世辉教授对神经眼科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结合其自身经验和心得,医院开展神经眼科的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神经眼科:历史源远流长神经眼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公元前年,西方医学之父Hippocrates描述了第一例偏盲的患者。

?公元年,希腊的解剖学家兼内科医生Rufus将这一交界处命名视交叉为chiasma。希腊词中chiasma意思是字母X的标记,外形与视神经的交叉相似。

?牛津一位医生ThomasWillis从事了一项大脑解剖的主要研究,以Willis环命名了其发现的基底动脉环,年他在眼疾患者中首次提出了视野缺损的概念。

?22年以后,牛顿将他的半侧交叉假说作为一系列的“疑问”之一,在其著作Opticks上发表。

?年,美国西海岸第一位神经眼科医生Hoyt(中文名“郝医德”),创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眼科专业;与神经眼科学鼻祖FrankWalsh共同完成一套三册的神经眼科学“圣经”——ClinicalNeuro-ophthalmology;目前为世界上培养最多神经眼科医生的大师。

?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眼视觉科学教授、JNO杂志主编、ONTT(视神经炎临床研究)的首席领导者Dr.Trobe教授,进行研究得出结论:ON转化为MS的概率为38%,且静脉注射激素冲击治疗可减少复发,口服激素疗法会增加复发率。

?年,北美神经眼科学协会(NANOS)成立;同年,发行专业期刊JournalofNeuro-ophthalmology;

?年,国际神经眼科学学会成立;

?年,亚洲神经眼科学学会在东京成立;

?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成立;

……

我国神经眼科:起步虽晚犹可追我国神经眼科起步较晚,年在中华医学会几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眼科学分会的几位领导,特别是黎晓新教授、赵堪兴教授等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神经眼科学组。医院作为最早创建中国神医院之一,目前也是亚洲最大的神经眼科疾病诊疗中心、国内*内神经眼科领头单位,在神经眼科团队建设方面得到了多方面助力。魏教授感慨,其神经眼科团队发展离不开医院和眼科医学部的鼎力支持。医院眼科医学部不仅在团队建设方面颇有心得,在神经眼科疾病的诊断思路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魏教授将其归纳为四步:第一定位诊断,即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分为神经传入系统(视神经、视交叉及以后视路、视网膜)和神经传出系统(眼球运动、瞳孔、眼睑);第二定性诊断,即确定病变的性质,比如血管性疾病、外伤性疾病、免疫相关性疾病、肿瘤或占位性疾病、遗传或先天性疾病、感染或感染相关性疾病、中*或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第三定因诊断,即确定病变的病因。第四鉴别诊断,排除角膜、晶体、青光眼、视网膜、葡萄膜、功能性等各类眼病。医院开展神经眼科队伍建设:致知力行,踵事增华

医院如何开展神经眼科队伍的建设?

魏教授指出医院开展神经眼科的队伍建设,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医疗工作

二、多学科协作MDT、分层管理、注重宣教和随访

三、注重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魏教授及国内多个神经眼科团队积极参加神经眼科相关国际会议,担任大会分会主席或进行专题演讲,如世界眼科学术大会(WOC)、亚洲泛太平洋地区眼科协会(APAO)、北美神经眼科协会(NANOS)、国际神经眼科协会(INOS)、亚洲神经眼科协会(ASNOS)等。每个国际神经眼科大会,都有十余篇国内的神经眼科文章被录用。四、注重申请科研课题,加强与综合性大学合作

医院眼科医学部神经眼科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编号:BAI87B04,课题名称:致死、致残性战创伤现场急救器材研究2.“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编号:BAI08B06,课题名称: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课题编号:AA,课题名称:新型纳米载药与治疗技术研究及应用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课题编号:AA,课题名称:视神经炎诊断、视神经功能评价设备的开发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课题编号:,课题名称:CXCL12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髓鞘修复的机制研究6.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美合作课题课题编号:SQYFE,课题名称:ACT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视神经脊髓炎分子机制的研究

医院眼科医学部神经眼科目前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

1、ACT治疗NMOSDⅠ期临床试验

2、PE治疗急性期AQP4-ON临床研究(NCT)

3、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NMO-ON临床研究

4、IL-6R单抗(托珠单抗)治疗MOG-ON临床研究

5、IL-17A单抗(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复发性MOG-ON临床研究

6、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康柏西普)治疗NAION临床研究

神经眼科建设中面临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

对于如何处理神经眼科建设中面临的实际工作问题,魏教授根据其多年经验给予中肯建议:比如与相关兄弟科室医生加强协作、多交朋友;眼科各个亚专业之间竞争与合作问题;神经眼科用药种类较多,面临医保药占比问题;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辅助用药的规范化使用问题;拓展新业务、新技术,面临超适应证用药问题。同时对于医院如何更好的开展神经眼科,魏教授强调:基础和临床两手抓,融入我国神经眼科的发展。掌握神经眼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指南和共识;抓住某一个点,突出特色,持续发力;加强与相关科室的合作,开展MDT协作;积极参与神经眼科学组牵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的治疗理念。抗氧化损伤、神经营养、改善循环等多元化综合治疗;借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单抗类生物制剂等有利武器;借鉴风湿科、内分泌科、神经科、耳内科等对神经损害的治疗策略。骑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魏教授总结,神经眼科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盯住一个点,逐步完善。比如中青年女性致盲性眼病——脱髓鞘性视神经炎(DON);中老年男性致盲性眼病——NAION;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DOA;寻找与眼底病、青光眼等相关亚专业的结合点;颅脑肿瘤、外伤等引起的视功能障碍的功能康复;神经眼科疾病AI辅助诊疗系统研究与开发等某一个领域里感兴趣的某一个点,注重“点、线、面、体”的递次推进,相信一定会取得成功。总之,我国的神经眼科事业仍需众多热爱神经眼科同道们不断探索、再攀高峰。

专家简介

魏世辉教授

医院眼科医学部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神经眼科专家。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先后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及院部级课题,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项、国家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美合作课题1项,主持院部级课题8项;获*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组织制定神经眼科领域共识和指南8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神经眼科学组组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