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糖尿病性大疱病
TUhjnbcbe - 2022/2/27 14:01:00

以下内容为医学专业学术内容,图片可能会引起不适,请谨慎观看!

近期前来我科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增多,其中对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糖尿病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糖尿病足的分类等等,也随着病例的增多,所见病例越来越复杂,其中一类少见的糖尿病足病因,“糖尿病性大疱病”,近期发现3例,也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于不同病因的糖尿病足,治疗也是不同,详细分析病因,准确诊断,最后才能精准治疗。今日与大家共同分享糖尿病性大疱病引发的糖尿病足病例,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糖尿病足及糖尿病性大疱病的重视。

病例1,患者为65岁男性,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右足及右小腿溃烂1年,医院就诊,治疗无效果,医院建议患者截肢,患者及家属保肢意愿强烈,为进一步诊治,前来我科。此患者就诊前1年,开始出现右小腿及右足自发性水疱,破溃后可以自愈,患者未予重视,随着时间延长,血糖得不到控制,右小腿及右足出现感染,足背及足心、跖骨重度感染。

经过20余天的治疗,患者转危为安,免于截肢

糖尿病性大疱病分三类:第1种类型,最常见的一种为自发性、张力性水疱,单发或者多发,数毫米至数厘米,无疼痛及瘙痒,2-5周自愈,容易反复发生,愈合后不留瘢痕,第2种类型,愈合后容易留有瘢痕,偶有血疱。第3种类型,痛性水疱。上述3类型均具有的特征:常出现在四肢远端,比如足、小腿、手部、前臂等,一般水泡较小,约0.5cm左右,液体大致呈浆液性粘稠,也可为血疱,发病的速度很快,急性起病。如果水疱破溃之后形成感染,就会久治不愈形成慢性伤口,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特别大。
  一般多出现病程较长的患者身上,特别是在神经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者,少数也可成为糖尿病发生的前兆。目前,它发病的机制还不是太明确,有专家推测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基础,高血糖时细胞肌醇代谢异常,山梨醇代谢活跃,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这样一来,液体就容易渗透出来形成水疱或血疱。
  2、外周神经营养障碍,营养不良导致皮肤代谢异常,基底细胞的变性和表皮细胞溶解坏死,皮肤结构发生改变而出现水疱,细胞组织液渗出。
  3、肾脏病变,钙镁离子平衡失调,多见于糖尿病尿*症,导致皮肤结构脆弱,在受热、摩擦等损伤后形成水疱。
  从上面看,出现水疱还是和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有关,因此大家要注意控制好血糖,避免出现并发症。但是,如果已经出现糖尿病性水疱该怎么办呢?
  这种医院的,交给医生处理。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水疱多会自行吸收,而且吸收后还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但是如果不小心破溃或者没有吸收,这样的水疱就容易感染,在足部的就会发展成糖尿病足。
  因此,我建议大家还是要到专业治疗糖尿病足等慢创的科室就诊,规避水疱破溃带来的风险,能在一开始就避免伤口造成感染。如果不幸已经感染的话,建议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避免侵蚀更多健康的组织。

医院糖尿病足专病门诊具有从预防-诊断-治疗全面系统的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疾病诊治体系,应用感觉阈值测量、血管超声、下肢动脉造影等手段对上述疾病系统检查,应用下肢动脉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下肢动脉血栓旋切术等)、蚕食清创术、VSD、VAC、红外线照射、无创缝合术、高压氧、中药熏洗及外敷等措施预防与治疗糖尿病上述并发症,经过系统治疗,患者的麻、凉、痛、蚁行感、静息痛、间歇性跛行、溃烂创面症状明显改善,糖尿病足保肢率高。

张杨,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秦皇岛市中医药学会消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秦皇岛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药物损伤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秦皇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等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特色方法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曾发表论文多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糖尿病性大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