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李相久博士生活医学演讲第七篇糖尿病
TUhjnbcbe - 2022/3/10 14:07:00

作者李相久博士

翻译佚名

文字整理夕柯亚树

播音夕柯亚树

音频、图文制作夕柯亚树

点击收听音频

大家要过一种合理而有意义的生活,而不要让疾病拖着走。

之前我们谈了人为什么会患糖尿病,以及怎样治疗糖尿病以恢复健康的问题。现在让我们谈谈糖尿病的合并症。虽然有关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已经谈过了,但现实却并不是那么简单,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进行更深层次地认真思考。

由糖尿病引发的合并症

由糖尿病引发的合并症有许多种。首先是肾脏受损发生肾炎,还会引起肾功能不全;其次是眼睛,由于血管受损会使眼睛失明;而且神经系统也可能发生病变,失去知觉,尤其以脚和腿的感觉丧失比较多见。严重的患者即使用针或刀尖扎一下大腿也没有感觉。奇怪的是,感觉丧失、神经系统退化的早期症状,却是感觉过敏,即使是轻轻触碰皮肤也会感到疼痛。以前不痛的部位开始疼痛和搔痒,然后神经会逐渐迟钝,最后所有感觉都消失,医学家称之为糖尿病性神经炎。

糖尿病最终会对全身带来损害,在前面也谈到过,这是由于糖尿病是细胞疾病的缘故。能让每个细胞打开房门摄入糖原并产生能量的门铃基因出现了问题,这也就说明它是缘于细胞的疾病。我们体内有哪一部位不是由细胞构成的呢?因此,糖尿病的合并症可以在体内任何部位发生,曾有患者说就连夫妻间的性生活都不能正常进行。而且糖尿病患者血糖经常处于高水平,从而使糖可以和红细胞结合,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变性。尽管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与正常人的一样,但功能却明显降低,与氧的结合也就减少,继而发病。

出现合并症的原因

由糖尿病引发的高血糖会使构成血管的细胞功能减弱,甚至衰竭。大家想,我们人体的哪一部位没有血管呢?都有。因此,糖尿病会产生合并症。其中,神经系统最严重,因此会有感觉迟钝,而且皮肤也会出现象大象皮肤样的改变。当你与长期患糖尿病的患者握手时,会感到他的手掌象石头一样硬。

下面我们重新谈一下血管的问题。由糖引起的血管功能下降会使血管破裂或阻塞。首先受损的是毛细血管,这是由于毛细血管脆弱的缘故。大血管则由于壁厚、韧性大,受损的机会不大。也就是说,毛细血管丰富的地方,首先会发生合并症。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神经炎呢?

我们接触某物质时会有感觉,这就是知觉,是感觉神经在起作用。机体的某一部位如果用针轻触一下,立刻就会有感觉,这是因为感觉神经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

切开皮肤把神经剥离出来,会看到神经是白色且较亮的微细的组织。由于有韧性,因而牵拉时能稍微伸长。人体通过这种神经组织传递感觉。但神经组织本身没有感觉,它是通过血液循环获取氧气和能量的。这是靠较细而脆弱的毛细血管来完成的。如果毛细血管由于高血糖而受损或被破坏,神经就会因得不到营养供应而失去功能。

合并症与人的心理

现在更深入地谈一下。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有的病人患糖尿病40年没发生过合并症,有的却在患病不久就发生了合并症。我时常都在想这个问题的原因。但目前为止还未查到有关的研究资料,因此下面我要谈的不是统计所得,而是我在接触诸多糖尿病患者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下面就看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与患者边商谈边观察,有的人患病没过6年就有了较重的合并症,而有的人患病40年,但合并症却不明显,而且还好转得象正常人一样。

一般,糖尿病合并症得到控制的人,他们的性格却很慷慨。

我曾经和一位没有合并症的M夫人交谈,我发现她是个很热情的人,每天都坚持运动,而且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不是所谓的义务,而是因为她有正确的人生目的。这不是说她就没有任何症状,前不久还感觉脚尖发麻。但她却没有哀叹:“哎,真不得了了!”然后,躺下去休息,而是每天都过着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由此看来,能控制合并症发生的人,他们每天都为达到人生目的过着愉快而有意义的生活。

相反,容易发生合并症的人是怎么样的呢?这些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肉体的创伤,而且精神上也感到傍徨。某日,血糖上升了,于是就哀叹:“哎呀,完了!”然后开始神经紧张。血糖稍微下降就认为“哇,有效了!”可是接下来却又担心血糖再上升怎么办。

这么看来,不是高血糖,而是精神心理状态,对血管损伤更为严重。精神紧张,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就引起心跳加快、失眠而使身体状况变坏。这时,人体为防止精神紧张又分泌皮质激素。皮质激素能消化蛋白质,有些人经常用皮质激素类药,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症,是因为这一激素不但使身体蛋白质流失,同时也使钙流失了。

组成血管的结构是血管内皮细胞,能使内皮细胞牢固结合的正是蛋白质。但皮质激素能把蛋白质消化掉。不仅如此,这些皮质激素也能使细胞的生长加快。可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如果细胞生长快,那么寿命就会缩短,细胞就会死亡。

这样看来,比起高血糖对人体的影响,血糖升高带来的神经紧张和激素分泌对人体的影响更大。

从我观察的结果看,糖尿病合并症是受心理和性格影响的。这个问题是值得医学家研究的。这方面的论文我没有看到,因此我认为上面的观察结果也许有主观性。

阻止合并症发生的捷径

身患糖尿病的人,如果坚持认真地进行新起点生活,即使血糖上升一点也不必过于敏感。想一想,象我这样的人如果吃了冰淇淋、烤肉和五花肉,喝几盅酒,那么血糖也会迅速上升,这是跑不了的。我是医生,如果认为“我吃了烤肉,查一查血糖吧”,于是就会发现:“哎呀!超过了,应该打胰岛素了!”但这是不对的。由于吃了那些食物导致血糖升高,接着就去注射胰岛素,然后神经紧张等,这怎么行呢?这么做会使我们体内的胰腺没有事做。血糖升高时,胰腺本身是会进行调节的,但如果采取这种物理方法改变它,我们会失去身体的这种适应能力。

我们不应一有问题就想到“还是吃药吧”!“还是打针吧”!而应以运动来代替这种紧张和恐惧,过一种人生目的充实的生活。不仅糖尿病如此,对其他疾病也同样重要。如果随心所欲地生活是危险的。某些事想来好象是好的,又好象不好,从而恐惧,这样飘忽不定,只能让机体产生神经紧张。比如有一位癌症患者,在与他面谈时我晓之以理地劝告他,患者马上就感觉良好,感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但首先要解决的是对死亡的恐惧感。更直观地说,我们应以“死了也不怕,但愿做一切努力”的想法为出发点,不然对死亡的恐惧感,会夺走自己的生命。一旦死亡迎面而来,就应把它彻底打垮,但决不是让您“死了算了”的想法转变成“哎,愿意怎样就怎样吧”,这是自暴自弃。也就是说,不能向疾病投降,而是要做不怕死的勇士。当然,不是轻率地而是踏实的勇气。那么,必须有信任、爱、好的环境、良好的饮食和生活目标。也许有人认为这与发生合并症有什么关系呢?是有关系的,有这样的精神,对恢复健康有益。为了活下去越是挣扎,恐惧感越大,而生活重心也会偏向疾病一方。那么,疾病在我生活中就变成了皇帝。

因此,对糖尿病合并症的情况也是如此。应有良好的生活目的、愉快而踏实认真地工作,可以使疾病也随之好转。否则,当疾病的俘虏,生活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由此可见,最容易得合并症的人,就是听别人说什么好吃的或好药,非吃不可,不吃不放心的人。这是他不理解疾病的发生,没有体验到良好生活的必要性的缘故,从而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某些食物或药物。

人应当有合理而正直的观点,我们原来缺少运动,但却不运动而去吃什么保健药,这行吗?应当合理地去吃身体所需要的对身体有帮助的饮食。不能听了什么东西好,就吃这吃那,否则上帝精巧制造的我们身体也会受不住的。身患糖尿病的人会不知不觉地树立“啊,只要饮食适宜,心情愉快,生活规律,做运动就能治好”的主观观点。患者有这样的意识和观点,对预防合并症发生是很有益处的。

坏死与再生

合并症发生在肾脏就会出现蛋白质的问题。肾脏能过滤并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这是由毛细血管球构成的结构来完成的。这些血管如果受损就会影响肾脏的功能,使有害物质不能清除,堆积在体内,使患者感到更加疲劳,产生不好的作用。合并症发生在肾脏时,能很快导致身体其他脏器的多种合并症,对身体很不利。

前面谈过,有的患者脚尖发麻,开始新起点生活后,症状全部消失。为什么呢?听了这么多,大家应当很容易就能回答。

这种麻木症状出现,说明供给神经细胞氧和营养素的毛细血管细胞浸泡在糖分里。如果这一症状消失,说明毛细血管细胞康复,又把氧和营养素输送给神经细胞而转为正常。

我在医科大学学习时学到的观点是“糖尿病发生合并症就完了”,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肾功能不全就不可能恢复了。这不但从统计学上是这样,而且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我认为,碰到以上情况时哀叹“哎,这下完了”的人,疲劳感和贫血会更为严重。因为本应从肾脏排出的有害物质逐渐在体内堆积,结果就影响了能够制造红细胞的骨髓,骨髓就无法制造红细胞,因此会出现贫血。

感觉麻木的患者也可以转为正常。通过观察,大部分人在20年、30年后也没有发生合并症。因为细胞如果再生,那么糖尿病就可以康复,这是很重要的事实。

有糖尿病症状的人没有不发生合并症的,这其实是必然的结果,因为错误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但如果坚持运动、保持健康饮食和心情平静,就会使细胞再生能力增强,到病情发展到一定的时候,细胞的再生能力要比破坏能力更强,从而加速康复。

糖尿病也有时好时坏的时候,家中有烦脑的事或工作不顺利,与朋友争吵会使神经发麻。一旦问题被解决或忘掉了一切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这也是糖尿病的发展规律。

眼睛和肾脏的合并症其实与脚尖发麻好转的道理一样。是由于血管,特别是毛细血管受损的缘故。肾脏受损是怎么回事呢?肾脏是由肾小球构成的,我称为丝球体,好象由线组成的一样,与编织的毛衣类似。肾脏从外表看好象由袋子来承装,但解剖来看是由无数丝球体构成的。体内没有什么部位比肾脏更富含毛细血管。因此血液可通过肾小球过滤有*物质,使有*物质随尿排出体外。

肾脏内充满了肾小球,事实上,只要存在50%的肾小球,肾脏就会维持正常功能,血液和肾功能检查都不会有什么异常。只有损伤70%以上时才会出现症状。

因此做肝功检查得到正常结果时我们不能误以为是%的正常。做血液和尿检查肾功时,如果是正常结果,于是随意喝酒,这是不对的。

糖尿病也是如此。比如说,有30年来一直注射20单位胰岛素的患者,来到玮玛(地名)疗养院开始新起点生活一周后就不用再打针了。但有的人注射30单位胰岛素才四、五年,来玮玛(地名)疗养院已经两周,却仍然需要注射5单位的胰岛素。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性格差异所造成的,还有神经紧张,不自信等等。因此,从某种程度讲,不经常查血糖也是有好处的,如果过分依赖血糖的检查结果是成问题的。因此,节制饮食、以愉快的心情适当运动、能谅解别人才是重要的,而不是以血糖的检查结果是还为准的。如果血糖从上升到,你会生气吗?你就把它当成是数字游戏,而不要让数值支配自己。

如果认为“啊,我的血糖达到了,我心里似乎有些不安”,从而担心害怕,这对我们的身体一点利都没有,只能使疾病更加恶化。

如果一定要测血糖,那最好是饭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常数值。饭后,即使正常,血糖数值也会从上升到,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对于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因此,不必对血糖数值上升感到优虑,这只会有损于你的健康。

最好也不要在饭后1小时测血糖,正常人大概在饭后2小时血糖才能恢复正常。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不必担忧为什么血糖下降的时候到了,却还那么高呢?这是糖尿病所决定的。是糖尿病患者门铃基因不能正常工作,处理不了糖分的缘故。因此,不应为此过分担忧,而应实实在在地过着有节律的生活,使门铃因子恢复生产。

让我们把话题转到肾脏上,肾小球即使破坏50%也不会出现症状。因此不能不说出现了肾脏的合并症。如果保持在这个水平,使疾病不再进展,是不会影响生命的,因为50%的肾小球可以维持正常工作,不会引起任何症状。门铃减少80%时才会出现症状,但在出现这种症状前我们会有一种感觉,总会感到很疲劳。或者会想:“为什么总是这么累呢!医院看看!”或者想:“好长时间没做健康检查了,是不是医院看一下呢!”

由此,糖尿病损害了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受损又使神经、肾脏、脚尖的血管受损。因此会出现各种症状,我们不必对合并症有恐惧感,它是能好转的。

血管的再生

血管的再生能力很强,没有什么组织能够比得上它。运动能让血管再生,使受损的血管也受到周围血管的帮助。我们就这样努力去预防受损血管所导致的合并症。

但如果不进行新起点生活是成问题的。例如有人认为应该吃鹿茸、熊胆或是蛇,但这只能使血管再生能力下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血管是向需要自己的部位生长的。但是血液粘稠,血液循环受阻,这样血管内皮细胞就会下结论“啊,我没有必要再生来输送氧以防止合并症发生了!”因此,也就不能预防合并症的发生。

试想一下,有因为吃熊胆、鹿茸和蛇而预防疾病的病例吗?绝对没有。

癌细胞也是如此,癌细胞的扩散首先是血管先扩散生长。血管很奇妙,孵鸡蛋时最先产生的是什么?是心脏。鸡蛋有蛋清和蛋*,蛋清中的一部分能发育成心脏。因此孵蛋时,先是产生毛细血管然后逐渐扩展,血管的穿透生长能力很强,因此,如果你努力不让自己体内的血液粘稠,尽量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减少精神紧张,适当运动,血管是能够充分再生的。

需要强调的是,一旦患了糠尿病,大部分人都会有合并症发生。有的人甚至很严重,而有的人却很幸运,只有轻微的合并症。但只要大家能认真理解我上面讲的几点,而且认真开始新起点的生活,那么是可以健康地生活的。

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如果大家能认真、适当、持久地运动,吃好的食物、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不让自己神经紧张,那么不仅合并症能得到控制,而且糖尿病本身也可以得到治疗。

往期回顾

更多精彩

《没有治不了的病》总目录

声音+文字

李相久博士《生活医学演讲》第一篇癌症的发生与形成过程

老年痴呆症-朴顺姬健康讲座

李相久博士《生活医学演讲》第二篇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

李相久博士《生活医学演讲》第三篇爱能战胜疾病,也能使退化的基因重生

李相久博士《生活医学演讲》第四篇认真的节制使我们自由和健康

李相久博士《生活医学演讲》第五篇节制与自由

李相久博士《生活医学演讲》第六篇老年的变化

朴顺姬新起点医药布道士培训课程系列总目录

苏文玉老师80篇音频总目录

添加好友

共同进步

随本心酌定乐意的必蒙悦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相久博士生活医学演讲第七篇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