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demyelinatinglesions,TDL)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中相对特殊的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内,发病率约为0.3/,发病高峰年龄为20~30岁,男女比例大致为1∶3。TDL在神经影像学上有占位效应,伴或不伴有对比增强,极易容易误诊为胶质瘤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PCNSL)。
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有效鉴别TDL和脑肿瘤是临床和影像学医生共同面对的难题,也是患者能否接受正确治疗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既往研究发现,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患者中部分初诊为TDL的病灶最终病理诊断为脑肿瘤;同时,一些患者可能有复发性TDL,与脑肿瘤病程高度相似。这些证据进一步说明了TDL和脑肿瘤的临床鉴别诊断存在较大难度。尽管脑组织病理活检是诊断TDL的金标准,当病变伴有胶质增生或多形性时,可能存在不典型的TDL病理特征,难以与胶质瘤区分。
目前诊断TDL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是MRI,既往研究发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以及基于MRI的人工智能影像组学技术可用于TDL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是利用磁共振成像鉴别TDL和脑肿瘤还存在一些短板。以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MR为代表的葡萄糖代谢显像能够反映病灶组织的增殖旺盛程度。因此,将MRI和PET成像优势联合起来能够从结构功能成像和代谢显像多个角度对TDL病灶进行分析,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病变活检。此外,既往研究发现碳11标记的蛋氨酸(methionine,MET)PET在诊断TDL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对脑内TDL的影像学研究主要为单独应用MRI或PET进行多参数诊断及鉴别诊断,而多模态PET/MR在TDL诊断优势方面的研究较少。由于TDL和脑肿瘤在病理成分和代谢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二者代谢活性的差异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首都医科医院核医学科艾林教授团队此次研究旨在将MRI多序列成像与PET代谢显像的优势结合起来,探究多模态18F-FDGPET/MR对脑内TDL的诊断价值,为TDL患者的临床治疗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该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作者:王凯,张姝,乔真,吴桐,樊迪,陈谦,艾林)点击此处“阅读原文”可查看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