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以实现血糖达标。但临床中仍有不少患者在血糖达标出院后一年内再入院,其主要原因是严重血糖异常。研究证实,从临床医生和患者层面进行干预可以降低部分患者的再入院率,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完善T2DM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后的血糖长程管理方案。为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院外长程管理示范实践项目”开展之际,本报特对参与到该项目中的多位专家进行访谈,本期我们医院唐哲教授,请她分享临床进行T2DM患者血糖长程管理的实践经验。
专家简介唐哲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云南省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昆明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协会内分泌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女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常委,昆明市“春城名医”,昆明市内分泌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昆明市糖尿病治疗技术中心主任。
访谈实录Q1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长程管理工作来说,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院外长程管理示范实践项目”的开展正是加深院内院外管理团队连接的契机,您认为这样一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怎样的呢?
唐哲教授: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血糖长程管理工作不仅重要而且必要。随着治疗观念的更新,强化降糖已不再是临床治疗唯一核心,减少并发症、改善疾病不良结局的重要性也逐步被认识到。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中,临床医生首先要有理念的更新,其次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十分了解,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医务人员也需要多参加培训,多进行学术交流,才能将最新的治疗理念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因此我觉得这是一项十分值得推广的项目。
Q2您作为示范科室的领导者,能否分享在团队管理中的经验?包括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等在内的院内管理成员,各自都承担着怎样的任务?
唐哲教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离不开医疗团队的共同协作。医生需要根据患者血糖、血压、血脂、体重以及是否出现尿蛋白等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护理团队在严格执行医嘱之外,还需要与患者有良好沟通,让患者对治疗方案有所了解;营养科的专家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此时还需要相关科室共同合作解决并发症的问题。
以我科为例,我科经常举办健康大讲堂,每月一次将糖尿病患者召集在一起进行糖尿病知识讲解,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生动的图片对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我科还是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定期对从事糖尿病疾病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Q3在提升青年医生血糖管理水平方面您有怎样的经验可以分享?
唐哲教授:身为医生,都需要终生学习,年轻医生的学习需求更为迫切。青年医生临床经验虽然相对不足,但是他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快。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新进展或新理论;其次还需要培养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取得患者信任;同时我们还会采用沙龙的形式,邀请各科室专家将最前沿的知识进行分享;年轻医生之间也会进行疑难患者、危重患者的病例讨论。
Q4院外血糖管理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您认为在院外血糖管理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门诊医生、社区医生等所在的院外管理团队和患者及其家属怎样各司其职,共同协作做好血糖管理工作?
唐哲教授:当患者血糖控制欠佳时,需要住院治疗,这时治疗方案以强化治疗为主。强化治疗有多种方案,一个是传统的三短一长方案,一个是胰岛素泵方案,另一个则是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三次简单强化注射治疗,这三种方案各有所长。但对于患者院外血糖的长期管理,选择简单的预混强化治疗方案更为方便。糖尿病患者的院外血糖管理需要安全有效、依从性好且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方案,患者才能长期坚持下去,比如可以采用门冬胰岛素30灵活使用,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随着科技的发展,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也越来越精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现在患者可以通过APP,将近期血糖控制情况上传给主管医生,主管医生再将治疗调整情况反馈给患者。此外,糖尿病患者家中也需要配备血糖仪,实现在家中的血糖监控。
Q5在院外血糖管理的实践中,胰岛素方案的制定需要考量哪些因素?胰岛素尤其是预混胰岛素的特点是什么?预混胰岛素的使用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唐哲教授:院外血糖管理方案的制定要兼顾疗效和安全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情况。在胰岛素剂型的选择上,需要根据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具体情况决定。预混胰岛素既能降低餐后血糖又能降低空腹血糖,实际应用也非常灵活,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每日1次、2次或是3次使用,而且只要患者严格遵循医嘱、严格监测血糖,可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方案制定后,患者的定期随访和复诊十分重要,在家中一定要做好自我血糖监测,并定期检查足部有无破溃的伤口。且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还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对痛温觉的感知能力会减弱,尤其在冬季,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和检查,警惕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
Q6您认为未来科室血糖管理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科室团队在血糖管理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唐哲教授:未来科室的发展方向与糖尿病治疗理念的更新密切相关。在过去,糖尿病治疗理念以强化降糖为核心,而现在更偏向于以控制并发症、控制不良结局为核心。降糖过程中,我们要强调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对于住院患者,我们通常会选择强化治疗方案;对于出院的患者,我们往往会选择预混胰岛素方案,因为它安全有效、经济实惠同时对并发症也有改善,预混胰岛素的装置也非常简单,一个装置多次注射,便于患者使用,提高依从性。
总而言之,未来糖尿病的治疗,一方面体现在理念的更新,不再只以降低血糖为目的;另一方面,在方案的制定上,要以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经济实惠,节约医疗成本为目的。
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