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琬婷
编辑
孙木子
全文共个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钟今天,#29岁女生被诊断为爆发型糖尿病住ICU#冲上热搜榜第一位,而这并不是年轻糖尿病患者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眼前。35岁的经纪人杨天真为治疗糖尿病切胃,23岁的电竞选手简自豪因糖尿病退役。研究显示,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30~39岁之间是6.3%。长期以“老年病”形象出现的糖尿病,它正在盯上越来越多“熬最久的夜、吃最辣的火锅、喝最甜的奶茶”的年轻人。
如影随形的黑狗
才21岁怎么会得糖尿病?心苗不敢相信,父亲也不相信。医院医院,她被反复确诊了三次。事实摆在化验单上,空腹血糖16,餐后血糖26,2型糖尿病无误。
在此之前,心苗不知从什么开始好像成了一只没有底座的杯子,一直喝水一直上厕所还一直觉得渴。在住院期间,医院每两天会安排一堂科普课,心苗就此开始慢慢了解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种。
糖尿病被称为“慢性癌症”,但有症状可查,有余地可回旋,可如果控糖不力,则容易引起失明、足部残疾、肾衰竭、心肌梗死等近百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钟南山院士指出: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
而且糖尿病一旦患上,人就像被一条黑狗尾随,如影随形。正因如此,抑郁症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第52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全球研究数据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为10.8%。
在确诊后,心苗哭了两个月,半年后确诊为患有重度抑郁症。男朋友也和她提了分手。她走入了巨大的黑色迷宫,饮食作息不规律,免疫力下降,血糖更加不稳定,开始自暴自弃,甚至一度把药给断了。
“常年自律抵不过2个月放纵”
国际糖尿病联盟年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1.16亿人,预计年将达到1.47亿人。目前1型糖尿病患者占比5%至10%,2型糖尿病约占90%。国内外数据显示,青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
天津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秋梅在接受《瞭望》记者采访时解释说,1型糖尿病的发病往往基于感染之后产生的自身免疫损伤。2型糖尿病的成因则是胰岛素抵抗,主要和日常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
母亲在怀心苗时就曾出现过高血糖的症状,心苗出生时体重9斤8两,体型从小就一直微胖,所以她患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很多。
糖尿病来得突如其来,却又有迹可循。上大学后她开始“放飞自我”,时常熬夜,吃饭有一顿没一顿,喜欢上喝可乐和奶茶,吃汉堡、蛋糕。“基因装上子弹,环境扣响扳机”,心苗在大二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常年自律抵不过2个月放纵”,一位24岁的知乎网友在心苗有关糖尿病回答下评论道。他常年坚持健身锻炼,但因疫情宅家期间,敞开了吃精加工膨化食品和洋快餐也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一杯ml的奶茶中有40g糖,一瓶ml的可乐中有53g糖,一份g的蛋糕中有17g糖,而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糖)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通常认为,熬夜、缺乏运动、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饮食等,是年轻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国际糖尿病联盟年数据显示,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12.0%比8.9%)。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体力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糖尿病正在盯上越来越多“熬最久的夜、吃最辣的火锅、喝最甜的奶茶”的年轻人。
▲糖尿病患者使用血糖检测仪进行血糖检测
控糖是个漫长的技术活
心苗经过半年的心理折磨,慢慢走出了黑色迷宫,她开始积极接受治疗,吃了两年药,先把抑郁症治好了,医院拿了糖尿病的药,开始控制饮食,恢复了体育锻炼,反复找医生讨论血糖控制方案。
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只能采取控制血糖的方式,通过患者长期的自我管理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控糖是个极需要耐心的技术活,除了饮食、休息、运动量,哪怕是心情、天气,都能破坏糖友们精心维持的平衡。她们必须接受和适应,学会与疾病长期相处。
为了控制饮食,心苗买了一个三格的儿童餐盘,一格放主食、一格放肉、一格放青菜。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再吃主食,这样升糖指数会低一个点左右,这是心苗住院时和一位老奶奶学的。
在某天血糖测试数据很“漂亮”的时候,心苗会奖励自己一个水果。新年聚餐时,心苗也会拿出为自己准备的零度可乐倒上,一起和大家举杯庆祝。想吃蛋糕时也会自己学着做无糖蛋糕。
得了糖尿病就是换种方式生活。“作息规律,三餐稳定,做做运动,每两年一次全身检查,保持心情宽敞,就当是上天给你开了个玩笑吧。”心苗说。
知乎上有很多年轻糖尿病患者在心苗问答的评论区分享自己与糖尿病的故事。心苗在一片呼声中建立了糖友群,三个群人,都是38岁以下的糖尿病年轻患者,群名为“超级开心爆炸糖”。年轻的糖友们在群里交流病情、分享心得,共同对抗糖魔。